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强化生命意识 提高育人实效
作者: 康龑 | 发布时间: 2022/11/21 14:28:09 | 1110次浏览

强化生命意识 提高育人实效

                                                   ——学校德育工作反思

王春林

 

  一、从成绩谈开去

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围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个中心以民族精神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以落实网络文明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园环境整治等教育活动为抓手,以学校创新教育活动为突破,通过一系列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行、身心等方面的修养确实有了较大提高。

  二、不可回避的问题

客观地讲,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依然存在着一些亟需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比如说:

问题之一:“游击战”多些,系统性弱些

德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多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令性”下达给学校,上级的“指导性”不够,学校的“创造性”不强。因此,像中华传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都“搞”一下,“蜻蜓点水”,学生难以真正在教育之中内化、升华,学校也是“疲于奔命”,缺失了学校校本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问题之二:“运动战”多些,针对性弱些。

学校德育就像是搞一场运动,重形式,轻内容,轰轰烈烈,各种所谓主题教育 “居高临下”、疾风暴雨般向我们的受众——学生施来。教育者也是“高高在上”,讲求的是自己的“师道尊严”,丢失的是学生的道德生成,导致的是一部分学生的“行为失范”。一些学校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分阶段、有步骤、递进式地进行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育,学生在道德方面知、信、行又岂能统一。

问题之三:“应付战”多些,实效性弱些。

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都应该“真情实意”,这是德育的生命力所在,惟有“真情实意”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和人格。然而,一些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摆样子、花架子,为了紧跟时事,造声势、搞面子,全然不顾学生的道德需求和情感体验,牺牲了学生一生中的最佳“感悟期”。

  三、我们的思考

1、必须“刷新”观念。提高德育实效,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途径、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是变革的先导。德育要强调人性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友,发展人的潜能,焕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这样的德育,才是最有效的德育。教育者要对“学校教育,育德为先;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观念有内心认同和真切感悟,理解人、尊重人、宽容人、平等对待人,要有为所有受教育者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做嫁衣的育人境界和深切投入。

2、必须讲求规律。教育必须讲求规律,德育也如此。教育者要提升自身包括品行在内的综合素质,行“身教重于言教”之实,自觉觉人。要根据不同年龄层面的学生认知、身心、发展需求,既考虑学生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又考虑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关心、尊重个性差异及需要,贴近学生实际。

实践已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讲求规律的德育必将是最成功的德育。因此,学校德育要有科学、规范、有序的目标推进和内容实施体系,递进式选取教育内容和形式,才能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螺旋式上升。

3、必须丰富内涵。学生最需要的德育才是最管用的德育。学校德育的内容应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进行系统教育。强化主题教育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找准教育内容与学生品德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因此,学校德育应增加诸如个人修养、人际交往、权益保护等能够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和谐共处。

学校应加强和改进德育课程建设,要学会建立以养德、启智、健体、审美为主要手段的思想道德内容体系,增强针对性,务求实效性,提高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4、必须拓展形式。枯燥乏味的说教式德育必定是最失败的德育。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活动单一,重讲授和说理,重灌输,轻体验,这是德育的误区。学校要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实践教育活动,注重知行统一。应结合学生的思想、情感实际,强化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