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阅读:培养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作者: 赵光辉 | 发布时间: 2019/5/8 13:19:22 | 1569次浏览
慢阅读:培养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春江分校 我们的经典阅读课程源于学校的问题导向,在阅读课程建设以前,我校的阅读情况存在三个问题: 1.图书馆深藏于学校一角,藏书种类极其单一,文学类图书占比达90%以上,基本没有指向科学素养的课外读物;图书流通量很小,2014年全年图书借阅量人均不到1本。 2.学校的绝大多数教师,他们工作兢兢业业,忙忙碌碌,却很少读书。教师阅读的缺乏,导致自身知识面狭窄、思想没有鲜活度,更无法成为学生读书的领读人。 3.学生更是不想读、不会读、甚至根本没有时间读。2014年5月我们做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的少量课外阅读中,在全校排名前三的书籍居然是:《疯了,桂宝》、《阿衰》、《暴笑校园》,这种痴迷于漫画的浅阅读基本属于消遣,谈不上文学,更不会提升综合素养。 这样的问题,催生了我们阅读课程的萌芽。2015年9月,我们提出了“慢阅读,深思考,宽发展”的阅读课程的核心理念。之所以倡导慢阅读,我们以为: 1.阅读本身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的短视频、碎片化、鸡汤式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真正的阅读应该是长程的、积累的、走心的,只有慢下来、静下来才能实现与文本的深刻对话。 2.阅读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素养,而素养的提升过程本身就是缓慢的、系统的。我们追求让师生通过阅读丰厚自己,丰盈人生,进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基。 3.阅读是打通人的内心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是心灵出游的路径,需要慢下来,才能静心体味:一叶一菩提,一读一世界。 基于以上认知,近几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校本化实践。我做的第一件事是: 1.变校园中的图书馆为图书馆中校园。几年时间,学校先后建了经典阅读角、图书漂流角、阅读长廊等,将原本在学校图书馆里整齐摆放的图书散落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中去,实现只要有学生活动的地方就有可供随手翻阅的图书,让他们想读就读。 做完这件事,我看到了变化:校园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息,学生在书柜旁边,一改往日的追逐打闹,行为也更规范了。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所以当孩子们开始有了阅读的兴趣后,引导他们读什么书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们—— 2.构建了完整的校本阅读书谱,让阅读有迹可循。我们的校本阅读书谱是这样的,它分为文学、科学、艺术三大类,每个年级都有对应的书目,每个类别都有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这份书谱也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承载了学校的办学追求。学生在校三年,最少完成24本书的阅读任务,最多能读到108本。 为了让阅读真正发生,让孩子打心底爱上经典,我们开始做第三件事—— 3.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我校的经典阅读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比如四月份我们有经典的诗诵清明、暑期我们有传统的带一本书去旅行阅读征文、11月份我们会举行为期一个月的课本剧展演。这些活动充分尊重了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做中读、在玩中读。 其中,最受同学们欢迎的是每年一次的“月桂下的约定”经典诵读活动。金秋九月,天井里的四颗桂花树开得正盛,伴着花香,同学们或诵读经典、或载歌载舞、或泼墨绘画,感受文学、自然与自己的交融。有位同学在活动后这样写道“真正爱上阅读是从’月桂下的约定’开始的,让我体验到了阅读的美好,我想这也是我一生难忘的时光。”孩子的感受是最真实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课本剧表演是我们推进深度阅读的一种方式。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深入角色的内心,揣摩台词,设计动作,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能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实现理解的升华。 还有图书漂流。学生在阅读的图书上写下批注,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和感悟,或者写下自己的困惑。当图书漂流到另一位小读者手中时,便签上的批注可为他人提供参考,便签上的问题也可从他人那里得到解答。让书和文字漂流在校园中,让经典在学生手中传递。 这些定期或不定期的阅读活动,给了学生持续的引导,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实效。 然而真正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离不开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好的评价可以让被动变为主动,持续的评价能让自觉成为习惯。所以从2018年开始,我们积极尝试: 4.评价引领。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棵树,是孩子们的阅读树,我们建了校本的智慧阅读平台,采集学生所有的阅读信息,为每个孩子浇灌一棵自己的阅读树。 首先对学生的线下借书情况进行了解。我们自主开发了学校自己的自助借阅系统,在所有有图书的地方都摆放了扫码枪,学生用自己的借书证扫码借阅,后台就能抓取每一次的借阅信息,生成相应的积分。 其次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在平台上发表书评,学生相互间可以对每个书评进行关注和点赞,点赞的数量也可以转化为积分。 再次是对学生的阅读活动参与情况进行评价。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阅读活动,学生参与情况及获奖情况都可以在智慧的阅读平台上生成相应的积分。 最后,阅读平台汇聚学生所有的阅读信息,生成大数据沉淀,可以智能的分析学生群体阅读取向,形成学生个体阅读地图,精准提出个性化的阅读建议。学校定期举行展示和评比,以此激励孩子的持续阅读。 付出总有收获,四年的坚持,给学生、老师、学校都带来了改变。 1.学生正成为主动地阅读者。现在学生的人均年阅读书量为16本,是四年前的4倍;学生的平均阅读速度也从原来的每分钟350字增加到现在的550字;每个家庭现在都有了属于孩子的或大或小的书橱,他们开始对书爱不释手。 2.教师成为了专业的领读者。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在一次次活动的策划组织中,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每位教师还要在阅读平台上推荐图书,并写下书评引领孩子们阅读。学生则在点评中提出疑问、表达崇拜,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3.学校建成了辽阔的阅读场域。 目前学校图书馆藏书五万余册,并兼顾了文学、科学和艺术。学校阅读平台电子书的藏书量为26000余册,另有11 T的影像资源,支撑学生线上线下随时随地的阅读。 一起读书,岁月静好!阅读点亮了我们学生成长的道路,也在一点点地揭示着教育的真谛。
|